“那天是腊月二十八,武汉下着鹅毛大雪,通往学校的路况因为冻雨和暴雪变得很糟糕,车一个劲儿打滑,我开得很慢,但还是来学校拿到了要用的资料。”
说这话的人是武汉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姚琪,那时她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科研项目正处于提交申请材料的关键期,她势不可当。
“雪地里武汉学院的第一条车辙还是我走出来的。”她有些骄傲地笑了。
2024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姚琪申报的青年项目“ESG导向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韧性及协调机制研究”成功获批。
这是武汉学院的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四白落地的办公室,中正平和,办公桌一头,姚琪端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沉思,直到思绪被敲门声打断——采访地点定在姚琪的办公室,基金会工作人员踏着下课铃推门而入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副场景。她几乎是在看到我们的一瞬间笑起来,接着起身招呼我们落座,告诉我们不必拘谨的同时也给自己安排好了位置,一切都是那么快速、自然,她仿佛天生就带着能够轻松把控全场的能力。
采访开始得并不顺利,还不到十分钟便又被敲门声打断。门外的人提醒姚琪后续会议已经准备就绪,她熟练地把时间重新安排妥当,又把注意力转回刚刚的提问上——副院长、教师、博士生以及蔡甸区政协委员,她是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去协调工作生活的呢?

姚琪工作照
“其实有一个笨办法——放弃一些休息的时间,那我就比其他人多出了一些可支配的工作时间。”姚琪笑着回答,“我会尽可能把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用不同工作间的时间差去解决更多的待办事项。”
每天只睡6个小时的姚琪仿佛是个“六边形战士”,但她只是说:“事实上每个人都是生活里的多面手,我只是在这个阶段选择了更多的身份而已,既然已经选择那我就会尽可能做到最好,不辜负自己的选择。”

姚琪给来访武汉学院的兄弟院校介绍武汉学院、管理学院
时间回到2021年,在供应链方向钻研多年的姚琪获批了省级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低碳供应链科技创新团队,基于多年来的研究积累,她又敏锐地捕捉了当下社会热点,开始将ESG话题融入了自己的科研课题中。
2023年12月,管理学院与富日科技供应链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借此机会,姚琪得以更深入接触和了解新能源汽车配装生产链,在多方位的实际考察下,她决定将ESG话题与新能源汽车的供应链韧性相结合,使供应链技术能更广泛应用于新兴产业。
姚院长小讲堂:
制造新能源汽车的企业要满足:在ESG管理(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体系下,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减少企业对环境的影响;关注员工的权益、保障公平待遇;遵循良好的公司治理原则。
我们研究的目标就是找到一种协调机制,使得企业在制造新能源汽车的过程中同时满足以上两个条件,让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能够在ESG目标的导向下,更加紧密地协作、高效地运行。

姚琪给学生上我院自主研发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所有科研人心里的分量都很重,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为获批此类项目而奋斗。”姚琪说。
“我去做这个项目研究其实不能说是为了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该说是在我做这项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符合申请条件,恰好学校又在去年首次获批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于是我就申报了,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长达三四年的努力被一笔带过,几乎让人产生一种成功唾手可得的错觉。“科研持续了好多年,我一直在路上,在这条路上走得远了我才明白其中的魅力——没有人能一步登天,只有一步一个台阶走稳了,才能收获科研带来的果实。”姚琪说。

姚琪指导学生做实验
作为武汉学院继去年首次获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后的首个获批项目,“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不仅是对我科研能力的肯定,也是对武汉学院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的肯定。因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衡量高校学科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次获批也是肯定了武汉学院教师在科研领域的能力,所以我感到特别的开心和骄傲。我也希望我的行动能影响更多热爱科学研究的老师,鼓励他们也勇敢申报各类比赛、奖项。”
2024年,入校工作近十五年的姚琪首次申请了陈一丹奖教奖学金,并获得了“特别贡献奖”,“我想对每个武院人来说,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都是一种莫大的肯定。我对陈一丹奖教奖学金也一直怀抱着敬畏之心,之前我觉得自己的成绩始终还差一点儿,现在我带着过去几年积累的成果来申请,终于交上了让自己满意的答卷。”姚琪笑着说。

姚琪在2024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奖礼上作为获奖教师代表发言
“在此之后,您对自己的科研之路还有什么展望吗?”
聊到未来,姚琪语气中多了一些向往:“我还想往更深的地方走一走。”她笑道,“不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供应链是我一辈子都会去研究的领域,它的广阔和艰深值得我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雪地里的车辙终将会被更厚的风雪覆盖,但姚琪在我校科研之路上留下的辙痕却不会被磨灭,这是一条无尽之路,但始终有勇敢之人甘心为到达目的地跋涉,一路前行,初心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