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丹奖教奖学金」获奖人 | 柯玲:走出自己的山!

作者:  更新时间:2025-02-28  浏览:

陈一丹奖教奖学金的评选结果新鲜出炉前武汉学院金融与经济学院柯玲教授刚刚得知自己主持的“湖北‘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标了湖北省人民政府智力采购项目,武汉学院成为此次唯一中标的民办高校。


回忆起项目申报的过程,柯玲用“时间紧难度大”来形容,从接到通知到申报截止不足一周的时间里,她熬了几个通宵来准备项目申报书。而作为政府智力成果采购项目,竞争自然异常激烈,同一个项目几十人申报,经专家评审后只有三人能进入现场答辩环节,而最终只有一人入选。


“在答辩现场我很紧张,因为和我同场接受考核的大多是985211高校的教授甚至院长,而我只是一位民办高校的普通教师。但转念一想又觉得荣幸,能进入答辩环节就说明我的科研付出得到了肯定。”柯玲回忆。

柯玲受邀在香港城市大学讲课


采访甫一开始,柯玲就郑重地感谢了武汉学院和一丹大学教育基金会。能够在与省内重点高校知名专家学者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坦言这主要得益于自己长期的积累和学校对于科研工作的重视。“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做科研,也愿意为有科研意愿的老师提供机会和平台,帮助大家更好的探索科研道路。”柯玲说。

5CCBF

柯玲(左二)参加首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发展论坛


在武汉学院工作的十一年里,她曾多次获得陈一丹奖教奖学金颁发的“科研项目创新奖”。而在2024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的评选中,她成功获得陈一丹奖教奖学金“特别贡献奖”,她坦言这不仅是一份荣誉,也是一次鞭策。


“在这么一个节点拿到这个奖,是对我科研、教学和管理方方面面的肯定。”柯玲恳切地说。

柯玲获得2024年度陈一丹奖教奖学金教育贡献奖(特别贡献奖)


时间往前回溯,2021年,柯玲获得了前往北京大学交流访学的机会,机不可失,在北大访学的一年里,她近乎于贪婪地汲取着新知。


“那一年的收获已经无法用丰硕来形容。相比起科研成果,我得到的最大收获就是北大学者做研究时永不言败的精神,这份精神持续影响着我。”柯玲说。

柯玲受邀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开展讲座


不仅如此,面对自己团队中正在成长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柯玲也希望以同样的方式给予大家启发,她从自身出发,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对待科研的态度。“我一直告诉自己和团队,做科研绝不可以做井底之蛙,如果只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是很难进步的。等我真正走出去和其他高校的老师比赛、合作,才发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想要进步的最优解是什么?那就是走出自己的山。”柯玲道。

3766D

柯玲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移动课堂学习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从主持建立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到提交的10份调研报告获省部级领导肯定性批示,并有部分报告获湖北省科技厅、民政厅等政府部门采用......


柯玲始终坚持“做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要紧跟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政府发展需要”的科研理念。“社会服务是很重要的一个属性。我认为要把研究做在祖国大地上,比如我的科研成果能不能为湖北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些帮助,研究数据是否真正能展露社会状况,科研应该往这些方面努力。”

3F671

柯玲(左四)到广财经大学进行省属研究平台建设管理工作调研


为此,柯玲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到湖北省各市甚至全国各地去做调研。20248月,为了呈现关于农村失智老人集中护理建议的调研报告,柯玲及其团队在40度的高温下往返偏远的农村获取最基层的数据和资料。“八月酷暑,农村环境艰苦,匆忙的行程下我和团队成员都出现了严重的中暑反应,但只有实地调研、走访,我们得到的数据才是最真实有效的。”柯玲解释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这份报告得到了湖北省副省长魏胜斌的批示。


十余载时光倏忽而过,在闪着金光的荣誉名称下,柯玲依然保持着属于自己的从容和平和。平和之下,她从未放弃对更远大目标的追求,对未来,她冲劲满满。“我想把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得更好,让它变成湖北省一流、国内知名的智库,这是我最大的梦想。它并非遥不可及,路在脚下,只有肯走,就能到达。”